究竟危機有多嚴重?
↓↓↓
我們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張云華研究員近一篇研究文章的數據說起。
文章指出,2015年,中國農業就業人員數為21919萬,而美國的農業人口僅為242.2萬。中美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之比超過了90∶1。盡管人口比例差距如此之大,但美國的農業遠比中國的農業q d。美國以不到250萬農業人口,成為了世界糧食生產出口一大國,其一個國家的糧食出口,就占到了世界糧食出口總量的一半。
我知道,用從這樣的數據得出這樣的結論,并不準確。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與美國等農業發達國家相比,在農業資源稟賦、勞動力素質與職業化程度、農業機械水平、農業科技等方面存在相當大的差距,以致農業基礎競爭力薄弱。中國農業高成本、低效率、缺乏農業基礎競爭力的狀況將在一定時期內維持。
1
中國農業生產成本全面高于美國
21世紀以來,中國農業成本持續上升并全面超越美國,中國農業生產效率和競爭力相對下降,農產品進口量快速增加
2015年,中國玉米、稻谷、小麥、大豆、棉花等主要農產品畝均總成本分別為1083.7元、1202.1元、984.3元、674.7元、2288.4元,分別比美國高出56.1%、20.8%、210.4%、38.4%、222.8%。
中國農業邁入“高成本”時代,
農業生產效率與國際競爭力相對下降,
來自美國及世界農產品進口增加。
2
中國玉米畝均總成本2015年較2001年增長230.5%,遠高于美國49.2%的增幅。盡管中國玉米畝均產量增加到488.8公斤/畝,但比美國仍低30%,美國玉米的土地生產率水平高于中國。
中國玉米成本與競爭力優勢的喪失很快體現在國際貿易上。
2010年,
中國進口玉米大幅增加至157.2萬噸,
其中從美國進口150.2萬噸,
2012年達到近年峰值520.7萬噸,
其中從美國進口511.3萬噸,
此后幾年在國內玉米庫存高企背景下進口有所下降。
中國小麥畝均總成本2015年較2001年增長了660.7元,增幅204.1%,遠高于美國26.5%的增幅。
自2012年以來,
中國進口小麥都保持在300萬噸及以上,
進口高年份是2013年,
總進口達到550.7萬噸,
其中從美國進口382.0萬噸。
21世紀以來,美國稻谷畝均產量一直高于中國。從2012年起,中國稻谷畝均總成本超過美國,但差距較小,歷年從美國進口稻谷(大米)幾近于零。
中國大豆畝均總成本從2001年至2015年增加210.1%,遠高于美國35.3%的增幅。2015年,美國大豆畝均產量比中國高出54.9%,土地生產率長期高于中國。中國大豆進口已逐年攀升至目前的8000多萬噸。
3
中國棉花畝均產量比美國高75%,
但畝均總成本高出222.8%。
中國棉花進口在2012年達到波峰為513萬噸。
中國農業成本高,再加上中國對主要糧食品種實行政策性保護價收購,導致中國農產品價格明顯高于美國及國際市場,這是中國農業競爭力不足的重要體現。
2015年,中國每50公斤玉米、稻谷、小麥、大豆、棉花平均出售價格分別比美國高出109.9%、50.9%、98.7%、102.8%、44.6%。
中國農業人工成本顯著增加且遠超美國,土地成本逐步上升亦高于美國
隨著中國勞動力價格不斷上漲,2001年至2015年,玉米、稻谷、小麥、大豆、棉花人工成本增幅分別為256.7%、230.3%、261.6%、172.5%、336.1%,成為推高農業成本的主要因素。
2015年,玉米、稻谷、小麥、大豆、棉花人工成本分別是美國的14.8倍、4.1倍、16.3倍、8.5倍、28.2倍,表明中國勞動生產率遠遠低于美國,這與中國農業機械化程度相對低的事實相契合。
2015年,中國玉米、稻谷、小麥、大豆、棉花人工成本占比分別為43.3%、42.3%、37.0%、31.9%、60.6%,其中,棉花人工成本占比一直高,玉米、稻谷的人工成本占比分別于2012年、2013年超過物質與服務費用占比,成為占比大的生產成本。
↓↓↓
近年來,
農地要素價格逐步上漲。
2001年至2015年,玉米、稻谷、小麥、大豆、棉花畝均土地成本增幅分別為510.4%、347.4%、392.4%、503.5%、339.7%;構成分別上升至2015年的22.0%、17.9%、20.3%、38.2%、12.3%。
中國玉米、稻谷、小麥、大豆、棉花畝均土地成本分別比美國高29.9%、34.3%、194.8%、55.5%、200.5%。
8:40:35
獨家試愛2017/5/288:40:35
美國農業多數品種物質與服務費用高于中國,占比六成至八成,表明其資本、技術、服務、機械等是農業生產的主要因素
盡管中國農業成本總體上明顯高于美國,但美國多數農產品物質與服務費用卻高于中國,美國玉米、稻谷、大豆畝均物質與服務費用480.9元、735.4元、298.9元,分別比中國高104.6元、256.7元、97.1元,中國小麥、棉花畝均物質與服務費用分別比美國高191.9元、52.3元。
美國主要農作物品種物質與服務費用占比較高,多數農產品物質與服務費用高于中國,表明其資本、技術、服務、機械投入等是農業生產的主要因素。美國農業機械作業規?;?、智能化程度遠遠高于中國,在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方面作用明顯。人工成本占比穩中趨降,多數不到一成,表明美國農業資本、技術、機械等投入對勞動的替代明顯。
4
中國農業基礎競爭力薄弱的主要根源
中國人均農業基礎性資源稟賦相對不足,資源型基礎競爭力處于劣勢
2015年,
中國耕地、林地、草地、園地分別為20.3億畝、37.9億畝、32.9億畝和2.1億畝。
美國耕地、林地、草地面積分別為23.2億畝、46.5億畝、37.3億畝。
中國耕地比美國少2.9億畝,
林地加園地合計比美國林地少6.4億畝,
草地比美國少4.4億畝。
截至2015年,中國有13.7億人口,美國只有3.2億,中國人口是美國的4.6倍。中美人均土地資源占有量差距明顯。美國人均耕地、林地、草地面積分別約為7.3畝、14.6畝和12.4畝,而中國人均耕地、林地(含園地)、牧草地面積分別僅約1.5畝、2.9畝和2.4畝,美國人均耕地、林地、草地面積分別約為中國的4.9倍、5倍和5.2倍。
中國和美國水資源總量大體相當,中國水資源總量為27962.6億立方米,美國水資源總量為28179.9億立方米,中國人均2039.2立方米,美國人均8836.4立方米,美國人均水資源量是中國的4.3倍。
中國農業勞動力基數過大,勞動力型基礎競爭力不強
截至2015年,美國農業就業人員數242.2萬。
而同期,
中國農業就業人員數(一產業就業人數)21919萬,其中包括兼業人員。中國這樣體量龐大的農業勞動力超過農業需要量,產生大量剩余勞動力,這也是農業勞動力中大部分兼業的原因。
中國農業就業人數是美國的90倍。中國農業勞動力平均經營耕地面積為9.2畝,美國農業勞動力平均(簡稱“勞均”)經營耕地面積為957.5畝,美國勞均經營耕地面積是中國的103.6倍。此即上文分析中中國農業成本中人工成本占比一、美國農業成本中人工成本占比小、中國農業人工成本遠高于美國的內在原因。
中國農業機械化水平較低,農機型基礎競爭力滯后
世界上農業先進國家的農業機械化水平都比較高。
美國早已不僅在糧食作物上而且在棉花、大豆、煙草等品種上都實現了耕種收全程全面機械化。
中國農業機械化水平相對較低,耕作環節機械化率相對較高,但播種、收獲環節的機械化率較低。
2015年,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63.8%,機耕率較高為80.4%,但機播率和機收率都較低,分別為52.1%和53.4%。
分作物品種來看,三大糧食作物中,
小麥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高,為93.7%;
玉米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為81.2%,其機收率僅為64.2%;
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為78.1%,其機播率只有42.3%。
其他作物的機械化率普遍較低,
大豆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為65.9%;
棉花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為66.8%,特別是其機收率低至18.8%。
油菜、馬鈴薯、花生等機械化率都較低。
中國農業科技相對落后,科技型基礎競爭力欠缺
近幾十年來,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對中國農業增產與發展居功至偉,化學肥料、優良品種、農業機械、生物技術、設施大棚等推動著中國農業發展進步。
中國農業科技在世界上處于較為ling先的水平。
但與世界上農業先進國家相比,中國在一些基礎性、關鍵技術領域仍有一定的差距。
農業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推廣應用工作欠缺,相關農業科學技術集成不夠,農民科技素質不強,總體上農業科技型基礎競爭力欠缺。
中國以占世界6%的淡水資源、9%的耕地,解決了占世界21%人口的吃飯問題。
可見,
中國人均土地、水資源等農業資源稟賦不僅相對于美國匱乏,
而且相對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不足。
再加上機械化水平低、農業科技相對落后,這決定了中國農業基礎競爭力處于劣勢。
這是中國與美國、與世界相比,農業基礎競爭力的先天差距所在。遺憾的是,這種劣勢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可能都不會有根本性改變。
以質量求生存,以信譽求發展,滿足合同規定及潛在需求!
全國咨詢熱線
18569928555